上映一周13亿票房,《我不是药神》引爆的热度超出了预想。这背后有庞大的癌症患者和患癌家庭的因素,也有群众对于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背景。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最新数字,2014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超出380万,死亡220多万。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,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。这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个家庭陷入抗癌的困境。
为药贩子程勇求情的老太太说,“谁家还没个病人,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?”卖假药的张长林说,“我卖了这么多年药,发现世界上只有一种病——穷病”,这些电影中的经典台词,令多少银幕前的人暗自唏嘘。在癌症面前,可以说大部分都是“穷人”,因病返穷的个案也屡见不鲜。
电影擅长以情感煽动人心,现实中并非都如此绝望。事实上,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抗癌药纳入医保,并且有慈善赠药。譬如曾经2万多一支的赫赛汀,降价后7600元一支,并且已经纳入医保,降价后曾经一度供应紧张,不过现在也已缓解。美罗华也降价一半,进了医保。中华慈善总会此前回复媒体时发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共有格列卫、达希纳、捷恪卫、多吉美、易瑞沙、泰瑞沙、特罗凯、安维汀、爱必妥等9个针对癌症的援助项目,援助肝癌、肺癌、肾癌、白血病、结直肠癌、骨髓纤维化等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。截至2018年5月30日,肿瘤项目累计受助患者超过21.8万人,申请批准率为89.76%。
很多人可能觉得,把药价降下来,再纳入医保,就能解决天价抗癌药的问题。但事实上,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。业内有研究人士就曾指出,医保应该是保小病还是保大病?如果保大病,这将是一个无底洞。目前医保资金吃紧的消息不断,部分省市出现当年收支结余为负的情况。除了癌症,还有其他很多病种,这之间如何进行平衡?此外,将大量资金投入晚期癌症病人的救治,是否合理,对其他人群是否公平,医保是否应该把更多资源投入预防医学,投入癌症早筛,都是值得争议的话题。更何况,每天都有新药上市,药物可及性是一个永恒动态的话题。
笔者以为,“药神”虽有偏颇之处,但以一部电影之力,掀起全民讨论,不啻为一个好契机。一方面,庞大的抗癌群体,不仅仅需要降价的抗癌药,进入医保的抗癌药,还需要更加完善的救助体系和社会资源关注。例如癌症患者如何回归社会,例如除了医保、慈善赠药、商业保险之外,是否能有更多的渠道为贫困患者提供援助,例如能否有更多资源为癌症患者提供支持。而另一方面,对于大众来说,不妨将这部电影当做一堂健康教育课,从今天开始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,提高健康素养水平,或许比求“药神”更为现实。
【记者】严慧芳
【作者】 严慧芳
【来源】 南方号~深度~南方产业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