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飞逝,光阴如梭。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?还记不记得五年前、十年前,甚至更久之前自己和家人所经历过的点滴?
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,家庭的面貌就是社会万象的缩影,折射出迁徙的时光和革新的年代。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年,又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家庭故事,可以帮我们回忆从前,并从中汲取那些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?
请关注今日《解放军报》的报道——
我的军旅梦,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起航
■黄毅
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了黄毅的军旅人生。作者提供
那个日子我终身难忘!
1978年12月18日下午,我手捧大红的入伍通知书,在公社干部的护送下,乘坐大队的船,航行了4个多小时,赶到江苏省兴化县人武部报到。
这一天,我在盼望中煎熬了很久,实在太苦太累。而此时,不仅入伍之梦已圆,还成为全县仅有的6个潜艇兵之一,我兴奋里夹着几分疑惑,禁不住喃喃自问:“难道春天真的来了?”
我有两个舅舅,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参军入伍,那一身戎装的样子着实让我羡慕,当兵自然就成了我从小到大最强烈的渴望。1976年初,我高中毕业后正在家务农,征兵开始了。报名、体检,我一路“绿灯”,却在定兵的关口被卡住了,原因是政审不合格。我匆匆赶到公社问究竟,负责人回答:“你外公参加过新四军,可后来脱队了,革命不到底。”我寻思不对劲,又问:“你说我外公有问题,当年他两个儿子当兵没受影响,今天轮到他的外孙子当兵却不行了,这是啥道理?”那人不吭声,一遍遍翻看我的政审材料,猛地抬头说:“你家是中农,规定优先录取贫农和下中农。”这下,我彻底掉进了冰窟窿。
老天爷似乎成心在磨练我。1976年底、1978年初,我又经历了两次报名、体检,但每次都在政审时止步。至此,我成了全公社的名人——年年想当兵,次次走不了,屡败屡战不回头。第三次参军未果后,我当上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。教学之余,我常读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,渐渐觉得政治空气在回暖,特别是看到身边的一些曾挨整的老教师逐渐恢复工作、补发工资,我确信云开日出的日子就快到了。那段时间,我一有空就看书、锻炼,为当兵做准备。